官渡之战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却发生了两件事直接导致袁绍失败:一件事就是袁绍的谋臣兼好友许攸投降,献出了偷袭乌巢的计策,另外一件事就是大将张郃伙同高览临阵投降,直接将官渡之战胜利的天平推向了曹操,从而结束了这场数月之久的僵持,为曹操扫平北方打下了基础。
这场关键的战事中,作为袁绍的大将张郃为何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背叛袁绍而投降曹操呢?
【资料图】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从其背景讲起。
一、乌巢救援的背景是什么?
许攸因为家人被审配投入监狱,而袁绍不但不为许攸求情,反而斥责许攸,同时,许攸的建议又不被袁绍看重,因此许攸一怒之下偷偷的投靠了昔日的好友曹操。许攸将袁绍军的虚实全部告诉了曹操,更为重要的是将袁绍屯放在乌巢的粮食这一至关重要的情报告诉了曹操。
曹操惊闻这个关键情报后,立即亲自带队,率领五千精锐步骑趁着夜色袭击袁绍屯于乌巢的粮食。
当曹操猛攻淳于琼驻守的乌巢粮草的时候,远在四十里外的袁绍得到了曹操攻击乌巢的消息,立下召开了会议,决定了对曹操的攻势。
对于如何乌巢,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二、对于救援乌巢,张郃和郭图的建议是什么?
袁绍召开紧急军情会议商讨如何救援乌巢,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发表各自的建议,一个是武将张郃,此时的张郃是宁国中郎将,职位不低,够得上说话的资格,因此他位列此次紧急军事会议之列,也听从他的意见;另外一个谋士郭图,郭图不仅只是谋士,还是统军的将领,麾下有一支军队。
在这个紧急军事会议上,俩人的意见有分歧的。
1、先看张郃的意见。
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张郃给予的意见分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曹操的将士非常精锐。如果去攻打淳于琼,淳于琼肯定不是对手。曹操的士卒是不是精锐,经过数月的交手,袁绍以及麾下众多将士早已有定论,如果不是袁绍军人多势众,经得起消耗,否则恐怕早已被曹操给拖死,消耗掉了。
第二个意思:淳于琼失败则守不住乌巢大营。淳于琼驻守的乌巢大营虽然有一万多兵马,可是如果被曹操击败,那么乌巢的粮食肯定就守不住了。兵马多,有大营固守,可是要是败于曹操,依然守不住粮草。
第三个意思:要立即派兵去营救。按照前面说的情况来看,曹操士卒精锐,而且淳于琼肯定打不过,因此要立即派兵去援救,迟了就来不及了。
从张郃分析的情况来看,曹操的兵马极有可能已经和淳于琼的守军已经交手了,因此淳于琼派人来报信,或者说曹操军已经接近了乌巢大营,被巡逻的士卒看到了,将消息传给来了袁绍军。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说明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军距离乌巢大营的距离要远远近于袁绍距离乌巢大营。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袁绍大营距离乌巢大营有四十里路,在三国时代的四十里和现在也就是差不多17公里。曹操大营和袁绍大营处于对垒的状态,也就是两军是挨的态势,因此这就意味着曹操大营距离乌巢大营的距离与袁绍大营距离乌巢大营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古代行军的速度是一天大概走三十里到四十远,如果是晚上,行军的速度将更慢,毕竟路不好走,很多人的营养不是那么好,不一定看得见路,因此距离要短于三十里。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曹操突袭乌巢是夜里出发,到天明才到,而且挑选的是精锐步骑,也走了一夜才到。
那么袁绍军要及时救援,只能是派轻骑去救援,否则就来不及了。如果是派步兵或者重步兵去,恐怕还没有到,淳于琼就歇菜了。
因此,张郃的意见就是曹操士卒太厉害了,赶快派兵去救援,否则来不及了。
2、再看郭图的意见。
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郭图也是带兵打仗的人,并非纯粹的谋士,因此他的意见也受到了袁绍的重视,他的意见主要分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就是张郃的意见不行,直接否定,至于为何不行,没有说。
另外一部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张郃的意见不行,不如直接派兵攻打曹操的大营。曹操见大营被攻,一定会回军救援,到时候就一定会解救乌巢的困境,这就是围魏救赵的计策。
郭图这个围魏救赵的计划看起来非常有建设性,可是遭到张郃的反对。
3、张郃的反对意见。
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张郃对郭图的意见持反对,他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个理由:曹操的营寨非常坚固。张郃认为曹操的营寨坚固也是有经验的,因为对峙了数月,要是容易攻破,早就攻破了。
第二个理由:现在去攻打,肯定无法取胜。攻打曹操的营寨已经有数月之久了,现在一时半刻就能够攻破的?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曹操既然能够去偷袭乌巢,大营肯定加强了防守,短时间里,更不可能取胜。
第三个理由:乌巢大营失守,我们就没有退路了。如果攻不破曹操的大营,而淳于琼等人被击败,这就意味着乌巢的粮食被曹操夺取,那个时候,我们就会被曹操擒获的。
张郃的意见基于现实经验,郭图的想法基于历史经验。
俩人在袁绍的面前说来说去的,意见似乎都有道理。
三、袁绍有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
对于袁绍而言,郭图说得很有道理,曹操既然去偷袭乌巢粮草,那么带去的兵力必然不会少,否则以淳于琼一万之众,外加坚固的大营,即使无法击败曹操,固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此时如果全力攻打曹操的大营,取胜还是很有机会的。
不过张郃的意见也有道理,如果乌巢失守,全军的粮食就没有了,到时候全军就要喝西北风了。
想来想去,袁绍下定了决心。
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袁绍一如既往的采取了两分法,一方面派轻骑去援救淳于琼;另外一方面派张郃和高览去攻打曹操大营。
从袁绍的安排来看,既遵从了张郃的意见,也遵从了郭图的意见,综合了俩人的意见。
那么袁绍这么安排有没有问题,从方式上来看,确实没有问题。
袁绍并没有派重兵,也就是张郃去救援乌巢,原因很简单,乌巢粮草非常紧急,如果派重兵去救援,完全来不及,毕竟袁绍大营距离乌巢有四十里,派重步兵去,肯定来不及。因此袁绍的安排是轻骑去救援。速度快,时间上来得及。
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袁绍派去的骑兵及时的赶到了,并没有失去机会。
袁绍派张郃统领的是重兵,毕竟是步兵,因为要攻打曹操的营寨,不可能是骑兵,因此袁绍这个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可见,袁绍听从了张郃的意见,派了骑兵去及时的救援淳于琼,同时也按照郭图的做法派重步兵攻打曹操的大营。
四、张郃投降曹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张郃投降曹操的直接原因是张郃和同僚高览率领重兵攻打曹操大营不下,于是放弃了攻城,反而带着部下投降了。
这个只是最为直接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却不是这么简单。
先看三个人的传记:
《三国志·张郃传》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张郃传》中提到张郃投降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以重兵攻打曹操大营,没有成功;另外一个就是郭图在袁绍耳边说张郃的坏话,张郃害怕,因此就投降了。如果说张郃投降是因为第一个理由,那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提到是因为郭图进谗言,因此投降。这个理由就有些扯了,原因是前方大战那么激烈,张郃怎么知道郭图进的谗言?然后投降?这个纯粹是给张郃找的投降的理由。
《三国志·袁绍传》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
《袁绍传》只提到一个理由,那就是淳于琼被杀,张郃就率军投降了。
《三国志·武帝传》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武帝传》和《袁绍传》的记载差不多,都是听到淳于琼失败被杀后就投降了。
因此,综合来看,张郃投降的直接原因就是看到乌巢大营失守,淳于琼被杀后,就投降了,和郭图所谓的谗言应该是没有关系。
那么问题就是张郃为何看到淳于琼失败被杀就投降了呢?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要弄清这个问题,回过头来看张郃对袁绍救援乌巢的看法。
一个看法就是必须立即派兵去救援乌巢,防止淳于琼不被攻破。
另外一个看法就是如果淳于琼被捕获,我们就会被俘虏。
从事实来看,袁绍听从了张郃的意见,派了骑兵紧急救援淳于琼,并没有拒绝张郃的建议,可见袁绍对张郃是非常尊重的。但是,张郃在袁绍实际上派了骑兵去救援失败后,他在失败后投降曹操。
在张郃看来,淳于琼被杀,这就意味着乌巢的粮草被曹操焚毁了,那么袁绍大军的军粮也就没有了。没有了军粮,袁绍必然崩溃,一旦崩溃,大军就很难逃脱,到时候肯定会被俘获。与其兵败被俘虏,还不如在军败之前就投降,这样就是投诚,而不是被俘,意义完全不一样了。
因此,张郃见淳于琼被杀,立即投降了曹操。
五、总结。
张郃背叛袁绍,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乌巢救援失败,导致粮草被烧。然而,根本原因却是张郃提出的意见被袁绍采纳后,救援依然失败,因此选择在袁绍军崩溃之前投降了曹操,从而获得了头功。而张郃的背叛直接导致了袁绍军崩溃,这个行为已经极大的打击了袁绍军信心,从而加速了袁绍军的崩溃。
张郃华丽的转身让他获得了重生,从此逐步走上了人生巅峰,却让袁绍惨败。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