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姚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对于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81.8%,较去年末上升8.6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创新高,居民部门杠杆率重拾上升趋势,政府杠杆率升幅较小。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实体部门债务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既客观反映了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扰动,也体现了逆周期政策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努力。近年来,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逆周期调控政策加大实施力度,这些政策对债务的增长影响会体现在当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相对滞后一些,这就导致经济增长与债务增长出现短期不匹配的情况。
当前,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有一定季节性原因。从历史数据来看,宏观杠杆率的变化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往往在一季度比上一年回升较多,增幅是全年各季的首位,这一季节特征与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的季节特征密切相关。近年来,在非金融部门的新增债务中,新增贷款占比基本上都保持在70%以上,因此贷款的投放节奏对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影响比较明显。一季度是信贷投放高峰,同期受春节因素影响,一季度GDP的规模往往居全年各季度的低位。也就是说,信贷投放的季度高位和GDP增长的季度低位这两个季节性的特征相互叠加,导致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会出现上升比较多的情况。另外,今年一季度,经济仍处于恢复的过程中,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债券发行前置等因素也强化了宏观杠杆率的季节特征。
从结构上看,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最大的部门仍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其次是居民部门,政府部门上升幅度最小。不过,仅从债务增速来看,仍然是政府部门债务的同比增速最高,达到13.7%,政府债务增速与去年相比基本稳定。居民部门的债务增长有所恢复,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增长恢复到10.3%的水平,旨在帮助企业克服资金约束,通过加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因此,对宏观杠杆率的阶段性上升应辩证理性看待。以温和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正说明我国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杠杆具有对资金资源进行时空配置的功能,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正常合理地加以应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超出正常合理范围则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换句话说,适当应用杠杆可以发挥其撬动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片面追求杠杆则会增加经济发展风险。因此,既不能为了利用杠杆的撬动作用盲目加杠杆,也不能不考虑杠杆的撬动作用而一味回避杠杆。
短期内杠杆率适度上升或下降,结构上不同部门杠杆率有升有降,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应以杠杆的结构性调整转移实现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并最终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考虑到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稳步复苏、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投资步伐加快、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恢复以及地方债发行提速等因素,今年宏观杠杆率仍有上升的空间与可能,但增速与斜率有望放缓。
应该看到,尽管内外部环境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效果不断显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经济运行回升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内生增长动力将不断增强,这些都有助于全年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姚进)
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