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剧。
看名字,立刻被吸引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看阵容,立刻想打出五星。
看了四集……
弃。
东京爱情动作故事
港剧已经玩这么花了吗?
从日本请来10位或许曾出现在你硬盘某个角落的“老师”们携手出演。
但目前豆瓣6.1。
Sir忍不住好奇,这样一副好牌,是怎么打得稀烂的?
看了之后,我也开始心痛自己浪费的4个小时。
这剧名,这阵容,原来是 挂羊头卖狗肉 。
那感觉就像,你冲着#凌辱、#多人、#冰火、#水蛇腰等关键词点进来。
结果看了一部打码的《葫芦兄弟》。
虽然一打开就标着“18禁”的警告。
但任何心智超过12岁的观众朋友,可能对于这部剧来说都太过成熟了。
除非,您纯粹是从追星的角度,想看看老师们以日常造型面世的模样。
它唯一的受众,就是想缅怀一下自己青春的情怀党了。
故事也从情怀出发。
憧憬日本某特色文化的香港年轻男子周国斌来到梦寐以求的东京热。
主要目的,是和与自己网恋三年之久的女优桃乃木老师面基。
桃乃木老师是近些年炙手可热的人气女优,某J打头网站中,她的作品点赞数都有上万。
本剧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老师们扮演生活中的自己 ,因为一系列离奇魔幻的设定,逐集出现在男主身边。
剧集一开始,就牢记了自己的使命。
擦边 ,必不可少。
在周国斌眼中,东京永远冒着粉红泡泡,广告牌很“丰满”,行人很“疗愈”,就连路边普普通通的一出洗车,都很“湿滑”。
当他遇见老师们,一系列擦边小意外也上线了。
比如摔倒一定要碰到不该碰的地方,醉酒一定要八爪鱼缠绕,每次打工都有鼻血直冒的福利。
但就当你以为剧情要往那种方向发展的时候,剧集又给你生生按下暂停键。
周国斌的东京行是一趟名副其实的“朝圣”之旅。
他和朋友一块儿出入歌舞伎町,大大方方去买碟进货,把桃乃木的大海报贴在客厅。
不不不。
编剧一定误解了,我们想看的东京剧情,绝对不是这些。
在剧中,整个东京是像芭比世界那样的一个:
女优land。
被粉红情色柔化成了梦幻乐园,里面生活着一个个精致甜美的“老师”。
主线的展开非常日式后宫漫。
暗处的黑衣人突然就给男主下令,让他收集小本本中的十位老师。每遇见一位老师,就能发掘出一项超能力。
第一集,男主学会了读心术;
第二集,他可以变成“透明人”;
第三集,男主开发的新能力是“动作同步”;
第四集,则是每道命令都会被执行的“言灵”。
怎么说,这些眼熟的特殊设定,倒还蛮致敬本剧的核心文化的。
有了这些大招,你想干什么不成?
但男主他真的啥都不想干, 他更像是一个摄像头,记录参与着诸位老师的生活。
从片头角色介绍可知,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性格标签。
每一集,也讲述了她们的生活困境。
比如,第一集的天使老师,她的关键词是“ 甜妹女友 ”,粉色小短裙,热爱夹娃娃,满心满眼都是自己心仪的男导演。
害羞的天使不敢表白,和男主吃顿饭、喝个酒之后,便有了表白的勇气。
同理,第二集的羽田老师,问题在于酗酒和孤独。
她以为透明的男主是可以常伴身边的“猫神”,忍受不了复杂成人世界的她,想用酒精麻醉自己。
幸好遇到了男主这个“同路人”,帮她戒除了酒瘾;
第三集的古川老师,人设是 女强人 ,不信任人际关系只想用钱解决问题,是男主帮她找回了初心;
第四集的八掛老师,全程打扮成 女仆 ,志向是成为知名的行业女优,男主给她加油鼓劲,还帮她教训了性骚扰的咖啡厅老板。
可以意识到剧集想 把老师们的生活给日常化 ,想把她们还原成一个个普通的小女孩儿。
为此,它们的确指向了女优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情感的不安,金钱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事业的沉浮。
她们所遇见的男性也仅限于自己的圈子:导演、男公关,也没少因为身份受到歧视。
但是这些问题,都被一种 极度傻白甜的幼化思维 给覆盖过去了。
故事中,老师们的人设好像是变得日常,但仔细一想,更像是对本身作品角色设定的简单提取。
比如,天使老师的高人气作品关键词是“清纯”“学生妹”,古川老师是“御姐”“OL”,八掛老师是“制服”“少女”。
剧中角色的人物立体度,和几位老师成名作中的角色塑造强度,并没有高出多少。
一边要日常化,一边又重复擦边,整体看下来,就两个字,无聊。
而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也是非常单调稚嫩的。
也有观众觉得,这就是一场男主YY的春梦吧。
发现没有?
当你以为这部剧可以让老师们好好疗愈你的时候,实际上,男主是在当 老师们的“老师” ,给予她们一个个心灵安慰。
之所以能成功,全靠男主光环。
某种程度上来说,男主的人设比被粉红化的老师们还要不真实。
他是除了亚撒西(温柔)没有其他优势的“食草系”男子,饱览作品但要为女友守身,什么福利都赚却还坚持清纯人设。
第三集有个很吸睛的设定。
男主突然被古川老师选定成为她告别作的男优,却因为“动作同步”导致古川老师表演了一场生涯以来最粗糙的DIY戏。
可是,这生涩的手法,居然激发了老师的乡愁情绪,让她放下了心灵重担。
想说,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名副其实的“金手指”设定。
大家对这部剧失望的原因就在于它平庸的折中,既不够色情,又不够真实。
当TVB再次以“毒男”为主角时,Sir会想起那部极真实展示了香港“毒男”困境的《香港爱情故事》。
名字相似的两部剧,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本剧的确指出了,“被承认”“被安慰”是无论东京还是香港,当下的都市青年男女共有的心灵困境。
一无所有的单身男子,和贩卖身体的女优,都是拥挤城市中的边缘人。
但,简简单单一块劣质糖精,解决不了灵魂的“不举”。
由于眼界所限,Sir没有更深入地展示各位对老师的情怀。
那就写到这儿了,多余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别往下翻了,不会发的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标签: